雷速体育

图片
邮箱登录: CSSC邮箱 CSIC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雷速体育新闻中心成员动态 → 正文
奋进中船人| 中船集团渤海造船生产攻坚的奋斗者们:守护那片深蓝的平凡英雄
来源:雷速体育:     日期:2025-06-30    字体:【大】【中】【小】

  渤海湾畔,葫芦岛上,有这样一首歌在传唱:“奇鲸蹈海走向海洋,战旗猎猎威震四方。乘风破浪战备巡航,深海游弋守卫海疆。”这是一首无名英雄之歌。奇鲸入海,深海无碑,但每一道潜入黑暗的焊缝都在诉说着英雄的故事;战旗猎猎,岁月无声,但每个被弧光映照的面孔都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他们就是渤海造船人,那群最平凡、最神秘、最可爱的渤海造船英雄。
  那些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往往绽放在最不为人知的角落。
  20世纪50年代末,3000多名有志青年怀揣着光荣与梦想,从祖国的五湖四海来到葫芦岛这片神秘的土地,在荒芜的滩涂上,开启了艰辛的创业之旅。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人民海军铸造一柄利剑——驰骋祖国万里海疆的“镇海长鲸”。“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从那时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就铭刻在渤船人的基因里,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时光推进到2025年,渤海造船的“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第一季度,在全体渤船人的共同努力下,渤海造船实现了“开门红”,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良好基础。“大家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奋斗姿态投身生产,特别是一线生产单位真正做到了热火朝天。”在第一季度工作会上,渤海造船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德芳如是说。而在这“开门红”“热火朝天”的背后,每一个渤船人都是发展的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缝补暖人心 “绣娘”绽芳华在渤海造船船体部,有这样一群女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最美绣娘”。工作之余,职工休息室便成了她们传递温暖的“爱心绣坊”,她们在这里拿起针线,义务帮助一线员工缝补破损的工作服。
工作服,是一线工人的“战袍”。拿起扳手,举起焊枪,工作服就是保护他们的“铠甲”。“不是工作服不给力,实在是每天在‘钢铁森林’里上下攀爬,在弧光焊花里行走穿梭,一不留神工作服就‘战损’了。”提起工作服破损这事儿,一线工人们也很是无奈。
  以前,对于破损的工作服,大家都抱着“凑合穿”的态度,实在不行了就拿胶带给补上,既不好看,也不舒服。“现在可不一样了,每周二和周四,我们都会组织女工志愿者开展‘爱心缝补’活动,已经召集了20多名女工。”渤海造船女工委员李桂芳介绍说,这些女工有的是质检员、有的是仓库保管员,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的工作也都十分出色,来“爱心绣坊”都是挤出时间义务劳动。目前,为一线工人缝补工作服,在船体部已经制度化和常态化。
“姓名、车间、送衣时间……”每次送到“爱心绣坊”的工作服都被编上号码、细心登记。这些衣服,有的裂开了大口子,有的纽扣不翼而飞,有的被焊花烫出洞眼,还有的磨损得不成样子。每一处破损,都记录着工人们在岗位上的辛勤付出,宛如一枚枚战斗“勋章”。
  “绣娘”李秀丽是公认的“人美心善手艺好”。此刻,她正全神贯注地缝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工作服。她一边熟练地穿针走线,一边分享着缝补的小技巧:“咱们不同岗位的工作服材质不同,缝补起来的针线也不同。像这种厚帆布的衣料,得垫上书本,再盖上布缝制,不然针线可不好走呢。”
  渤海造船优秀女工标兵李超,正在动作麻利地缝着扣子。她笑着说:“为师傅们缝补衣服,就是举手之劳,这都不算事。”在她看来,能为同事做点实事,是最平常却又无比快乐的事。
  “辽宁省优秀家庭”称号获得者周静,手法细腻,飞针走线间尽显技艺娴熟。她笑着说:“我的手艺是跟婆婆学的,现在缝个补丁、钉个纽扣啥的都不是问题。”
  丁玲大姐是“绣娘”中的全能选手,不仅手工针线活出色,操作缝纫机也得心应手,还总能别出心裁地把好看的图案熨烫在补丁处,让原本破损的地方变得独特又美观,“化腐朽为神奇”。
  “00后”小丁刚刚加入“绣娘”队伍,她的针线活儿还不熟练,现在只能帮忙登记衣物。她说:“我得努力跟姐姐们学习缝补技术,争取早日上手,独立完成任务。”
  一针一线总关情,经过“绣娘”的巧手修补,破旧的工作服焕然一新,被整齐地放进整理箱,等待着主人领取。每一道缝线、每一个补丁,都凝聚着“绣娘”们的心血与温暖,带着她们双手的温度,回到工人们的手中。
  奉献展担当 小队似英雄舾装部是渤海造船工种最多、作业流程最复杂的部门之一,机、管、电的活儿都在这儿。这就要求各个车间、各个工种紧密配合,方能保证节点、事半功倍。
  比如管工。“以往,管工都被大家叫作‘管驴子’,干这活儿得费一把子力气。”舾装部的工会主席介绍说,由于管路要在各个生产场地之间运输,管工是一个体力消耗特别大的工种。不过现在,渤海造船舾装部的管工们有了一群小帮手,那就是配套保障车间的管路运输小分队。这支小分队由部门统一调配,基本上由保障、职能岗位的工人组成。
  在管路施工忙碌的时候,管路运输小分队的成员们就会在管工车间带班专业人员的带领下,按照生产部门制定的清单,迅速而有序地把管子和辅助配件等物资点货装车。等车子一路疾驰到达生产现场后,大家又马不停蹄地将管子卸下车。虽然那些沉重的管子和形态各异的阀门很难搬,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大家搭伙儿抬着,一步一步稳稳地把管子和配件送到施工现场。享受到了“送管上门”服务的管工们,可以一门心思把精力都用到管路拼接等技术要求高的工作环节上,又省心、又省力。
  除了管路运输小分队,舾装部还有一支“英雄小队”——舱室清扫小分队。
  工完、料清、场地净,是施工结束后的基本要求。为了降低一线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一支由综合室、计划室、安设室、工艺质量室、配套保障车间的30余名职能保障人员组成的舱室清扫小分队成立了。每当一线需要,他们就带着毛刷、抹布、手持吸尘器等工具奔赴生产现场。
  进入舱室,他们有的专注地用力刷着施工设施设备上的污垢,有的仔细地擦拭着每一个舱室的角落,有的操控着吸尘器将灰尘和细小的焊渣吸走,遇到大块的焊渣就只能徒手捡。舱室里烟尘弥漫,碰到防护布上的玻璃纤维会皮肤发痒,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汗水顺着脸颊流淌,可他们只是随手一抹,又继续投入清理的“战斗”。原本杂乱、满是灰尘的舱室变得干干净净,场地“清”“净”达到了相关标准,舱室调度员满意的笑容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不仅如此,为了提升后续施工效率,舱室清扫小分队还挑战了拉起主干电缆的艰巨任务。施工电缆又粗又沉,大家喊着整齐响亮的口号,齐心协力地手抬肩扛着电缆,步伐坚定,最终成功将电缆铺设到位,为下一步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舾装部的这一支支车间最美小分队,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车间的生产环境和施工进度保驾护航,是车间里真正的“超级英雄”。
  维修显身手 达人展风采在渤海造船,设备动能保障部的金杨和电力保障车间的刘卓,是维修岗位上的“明星”。他们不仅能修车间里的“大物件”,生活中的“小玩意儿”也是不在话下。
  金杨是设备保障车间的“维修大拿”。车间里的空压机,就是他在维修资料匮乏和技术难题复杂的情况下,一步一步摸索着成功修复的。工作之余,金杨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明了一款远红外打卡提醒装置。在特定的时间,每当有人经过这个区域,由同事录制的“打卡”提示音就会发出温馨提醒。这个贴心的小发明,有效减少了工人们忘记打卡的情况,提高了车间考勤管理的效率。
  刘卓是电力保障车间的电工,也是同事们生活的贴心帮手。同事们的家电“罢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无论是榨汁机不转,还是电饭锅工作异常,只要交给刘卓,问题总能迎刃而解。于是,刘卓干脆做起了“小家电义务售后”,自费购买零部件,利用业余时间,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帮同事们修复小家电。“小家电”能修,“大家电”当然也没问题。以前,车间里电缆中间接头容易出现故障,严重影响电力供应和生产进度。刘卓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不仅提高了电缆接头的防水性能、增强了接头的绝缘性和稳定性,还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大量的维修成本和时间成本。
  除了“家电维修部”,渤海造船还有一个“流动理发摊”。在生产攻坚的关键时期,党群工作部的徐晨晨自学剪发手艺,化身车间义务理发师“托尼徐”,为大家解决了燃眉之急的“头等大事”。起初徐晨晨提出免费理发的想法时,大家都将信将疑:“剪片子的手也能剪发?”但随着第一位“顾客”忐忑地坐上理发椅,“托尼徐”的剪刀挥舞起来,大家的疑虑逐渐消散。经过他的精心打造,原本杂乱的头发变得干净利落。看着镜子里焕然一新的自己,工人们惊喜不已。大家纷纷感慨:“最近生产忙得晕头转向,根本没时间去理发店,感谢‘托尼徐’把服务搬到我们车间。”“‘托尼徐’不仅帮我解决了理发难题,还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感受到浓浓的温暖。”“以后理发,我呀就找‘托尼徐’。”
  渤海湾畔,葫芦岛上,那首无名英雄之歌仍在传唱,只是旋律中又增添了新的和声。“最美绣娘”“车间小分队”“维修达人”“托尼老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英雄,每个人都在续写着渤海造船发展的传奇。当“镇海长鲸”犁开深蓝的浪花,当战旗在猎猎海风中舒展成信仰的图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化作焊枪迸发的星光,化作针线穿梭的暖意,化作电缆延伸的脉搏,在渤海造船的每一寸土地上生长、绽放。这,就是渤海造船,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记者手记在奉献与坚守中触摸幸福的温度当咸涩的海风穿过高耸的龙门吊,当渤海湾的浪花爬上岸边的防波堤,弧光闪耀中,机器轰鸣中,我在渤海造船读懂了幸福的另一种注脚。
在这里,幸福是“国之大者”的责任感。
  “责任感大于幸福感。”采访中,舾装部的生产骨干唐宁这样理解幸福。总装部分段车间的班组长苏欣则说:“国家好,小家才会好。能参与国家的重大项目,就是幸福。”他们朴实的话语,就是渤海造船核心价值观“初心不改、强军有我、牢记嘱托、兴装报国”最真实的写照。从老一辈渤船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誓言,到新一代渤船青年“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守,渤海造船人的幸福密码从未改变。他们把青春献给了深海,把热血融入了报国。在渤海造船,幸福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紧相连,是“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热血长燃。
  在这里,幸福是“双向奔赴”的归属感。
  当“绣娘”们缝补的工装再次“上岗”,当“超级英雄”清扫的船舱装载梦想启航,当“托尼徐”修剪的发梢轻抚春风,我发现,幸福其实就蕴藏在那些温暖的细节中。小小的“举手之劳”,却让一线工人能心无旁骛地投入生产,这就是“众人拾柴”中升腾出的集体力量,是“中船一盘棋”在渤海造船生动的诠释。在渤海造船,幸福从来都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它向下扎根,在飞针走线中,在负重行走中,在剪刀飞舞中;它向上生长,从个体到团队,从技能到情怀,从坚守到创新;它向外蔓延,让冰冷的钢铁有了温度,让繁重的劳作有了诗意,让平凡的日子有了光芒。
  在这里,幸福是“以人为本”的获得感。
  在渤海造船,工人们的工作服除了“爱心缝补”,还能享受送洗、晾干服务。爬舱的电工们用上了手拎的移动电源,不必再从岸上拉电缆;钳工们用上了专属的工具包,不必担心工具杂乱;管工们用上了印着自己姓名的文件袋,斜挎手拎行动方便;车间里有了品类齐全的便民药箱,小病小痛不用再跑医院……这些一点一滴的人性化服务,都是部门、车间的管理者们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并想法子解决的。渤海造船的管理者们将“服务”融入“管理”,用行动诠释:管理不再是文件夹里的制度,而是有温度的关怀;“以人为本”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口号,而是扎根于细节的守护。当工人的需求被看见、被回应,幸福便成了企业与工人之间最动人的共鸣。
  渤船人的幸福,在焊枪迸发的星火中,在针线穿梭的暖意里,更在“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誓言里。看,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在焊花飞溅的脚手架上,在日夜兼程的攻坚中,一群渤船人正用最朴实的行动,书写着关于幸福的答案。(王倩)

| 记 者:王 倩
| 通讯员:王敬波
| 来 源:中船集团新闻宣传中心/中国船舶报社
| 责 编:钱 平
| 校 对:方 浩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